首页
学术交流
南开大学廖益教授作客北航物理与核科学大家谈
发布时间:2016-01-08   作者: 访问量:

2015年12月9日上午10点,来自南开大学欧洲杯下单平台的廖益教授做客“北航物理与核科学大家谈”,从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出发,为物理与核能工程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中微子质量”的精彩报告。

廖益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粒子物理唯象学,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微子物理,特别是中微子振荡和不含中微子的双β衰变及高能对撞机上中微子参与的物理过程;暗物质和可能的暗物质粒子及其探测;超强电磁场中的粒子物理等。廖益教授2006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Super-Kamiokande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SNO的Arthur B. McDonald,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中的贡献。廖益教授以此为切入点,引出中微子的质量问题。首先,廖益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中微子的发现:中微子是1930年泡利为解决中子衰变过程中的能动量守恒而提出的;1956年Reines和Cowan利用反β衰变发现反νe,这是实验上首次发现中微子;太阳中微子从1968年发现伊始,就伴随着 “丢失之谜”;而大气中微子实验发现νμ/νe约为理论值的0.6倍。这一系列“未解之谜”推动了中微子物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接着,廖益教授介绍了获得诺奖的两个实验:日本的超级神冈和加拿大的SNO。神冈系列实验设计之初为研究质子衰变,却意外地在中微子实验中颇有收获。SNO早期的发言人之一Herbert Hwa Chen为华裔,是他首先提出以重水作为探测物质,解决“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两个实验均显示三种中微子之间存在振荡,这表明中微子质量不为零。综合其它实验表明中微子质量在1eV以下。现有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不能容纳中微子质量,因此,中微子质量毫无疑问地是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然后,廖益教授从理论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现有理论对中微子质量来源和振荡所作的解释:三类传统跷跷板模型并将其做了对比;两种区别于传统跷跷板的质量压低途径,分别是量子效应额外压低和多次跷跷板逐步压低;以及理论解释应该如何用实验进行检验。最后,廖益老师对中微子的实验和理论上的研究做了总结,指出现在对中微子的认识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宝藏依旧深埋,需要我们去不断挖掘,而大亚湾和江门的中微子实验将为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挑战。

整场报告精彩纷呈,内容深入浅出,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对中微子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启发大家思索更多的中微子奥秘。最后,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Baidu
sogou